冷氣不清洗小心「病從風來」!健康危機與預防秘訣
「風很涼、卻越吹越不舒服」的真正原因
分離式冷氣長期未保養,濾網、蒸發器(冷排)、風鼓與滴水盤易被油塵與黴菌覆蓋,形成生物膜。
風一啟動,就把黴孢子、細菌碎片、過敏原與霉味一起吹進呼吸道,導致「越吹越鼻塞、眼癢、喉嚨卡、常打噴嚏」。
真正的解法不是噴香精,而是徹底清潔+正確使用。
健康風險地圖:髒冷氣可能帶來什麼?
呼吸道與過敏
- 鼻過敏/鼻竇炎復發、咳嗽、氣喘誘發
- 眼睛乾癢、皮膚搔癢(黴孢子、塵蟎碎屑)
所謂「冷氣病」的常見表現
- 頭痛、疲倦、喉嚨乾痛、黏膜刺激、異味引起反胃
- 長時間吹低溫小風→室內相對濕度升高、黴菌更旺
高風險族群
- 幼兒、過敏/氣喘患者、孕期、銀髮族與免疫力較弱者
5分鐘自檢:你的冷氣在「發警報」嗎?
- 一開就臭(霉/酸味)、或運轉10–15分鐘仍有異味
- 風量變小、出風口見灰黑黏膜或細霧
- 面板/牆面掛水珠、室外端出水忽大忽小
- 濾網兩週內就厚灰、冷房變慢、喉嚨常卡痰
居家清潔SOP(不拆機、安全版)
- 關機拔插頭,記下濾網燈以便重置。
- 取下濾網:乾吸→清水由內往外沖,油煙重加中性清潔劑;陰乾。
- 擦拭導風片與面板:微濕布,避免水直灌進風口。
- 裝回並重置濾網燈(多數長按 Filter/Reset 3–5秒)。
- 送風/除濕20–30分鐘:烘乾蒸發器與滴水盤,抑黴防味。
⚠️避免:酒精/強酸鹼噴主機、高壓水直沖內機。
何時該找專業拆洗?(風鼓與冷排要進場)
- 反覆霉味、出風帶細霧、風量持續變小
- 滴水/牆面掛水、室外端出水不連續(排水半堵/氣堵)
- 結霜/結冰、冷房極慢
- 吊隱機、安裝位高或久未保養(6–12個月以上)
專業拆洗重點
- 遮蔽與斷電:主機板防水、集水圍籬就位
- 拆面板與風鼓:拍照存證髒污點
- 蒸發器/風鼓清洗:中性或專用藥劑→清水沖淨不留藥
- 滴水盤/排水管暢通:確認全程下坡、不插入積水地排
- 組回試機:連續出水、無滲漏;風量與溫差恢復
- 交付:前後照片與7–14天異味/滴水保固
辦公/教室與長時間空調空間的加強版
- HEPA空氣清淨機依坪數配置(CADR匹配),放在回風路徑
- 清潔制度化:濾網週期化、半年度深洗、排水路徑巡檢
- 通風策略:課間/會議間歇開門窗或機械新風補氣
結論|把握「清潔+換氣+濕度+正確設定」,就能遠離「病從風來」
冷氣不髒不臭,身體才舒服。以濾網例清、定期深洗清掉黴膜,以換氣與50–60%RH抑制過敏原,再用適當溫風設定避免結露與滋生條件。
按照本文SOP落地,你的室內風,會變得更乾淨、更健康、更省電。
FAQ|冷氣健康與清潔常見問題
Q1:只要清濾網就夠嗎?
不夠。異味與過敏多來自冷排/風鼓/滴水盤的生物膜,需深洗。
Q2:清洗會不會化學殘留?
要求使用中性/食品級藥劑並清水沖淨;施工後先送風通風。
Q3:有「自動清潔」功能還要深洗嗎?
要;那只是延緩髒污,無法取代風鼓/滴水盤拆洗。
Q4:清完仍有味道正常嗎?
短暫材料/殘濕味1–2天會散;久不退請回報複檢排水與風鼓。
Q5:多久洗一次最實際?
一般6–12個月;毛孩、潮濕或油煙重3–6個月。
Q6:吹很冷才有涼感,跟髒有關?
多半是風阻大/熱交換差。清洗後中風+26–28°C即可輕鬆達溫。
Q7:孩子/孕期在場可以嗎?
建議避開清洗現場,保持通風,待完全乾燥後再進房。
Q8:會得什麼可怕的病菌嗎?
家用分離式以黴菌與一般細菌為主;關鍵在定期清洗+換氣。
Q9:清淨機能取代清洗嗎?
不能。清淨機處理的是室內空氣,機內生物膜仍需清洗。
Q10:滴水一定是冷媒不夠?
多為排水半堵/結露過多;先檢查排水與風量,再評估冷媒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