壁掛式冷氣怎麼吹都不涼?安裝前必看關鍵重點
冷不冷,八成決勝在「安裝前」
壁掛式分離冷氣的體感,常輸在容量配錯與安裝環節掉鏈:外機被悶住、銅管超長、排水倒坡、未抽真空、回風被堵……。
先把空間熱負荷與外機散熱算清楚,再落實標準工法,比盲目換更省錢有效。
先抓容量:從「熱負荷」推回冷房能力
坪數只是起點,請加這些修正
- 西曬/大面積採光:+10–20%
- 樓高>2.8m/夾層:+10–15%
- 開放客餐廳/高人數/電器熱源多:+10–20%
- 氣密差/老屋縫大:+10–15%
寧可略足,不要偏小;偏小會長時間滿載→最耗電也最不涼。
經驗帶(供估算)
- 3–5 坪:2.2–2.8kW(7–9k BTU)
- 6–9 坪:3.2–4.1kW(10–14k BTU)
- 10–13 坪:4.5–5.3kW(15–18k BTU)
外機位決定體感:散熱=效率
散熱淨空與位置
- 背後≥60cm、前方≥1m、左右留風道,不得「密閉包箱」。
- 避免熱氣回吹(L 形陽台角落、百葉回流)、油煙與乾衣機排熱。
- 底座穩固+止震;颱風區加防落鏈/膨脹螺栓。
日曬與雨遮
- 可加遮陽棚但四周通風;切勿以鐵皮緊封。
- 海邊/鹽害區:不鏽鋼/鍍鋅材+定期沖洗散熱片。
室內機位置:出風要「走得出去、回得回來」
出風動線
- 以向上45°拋送讓冷氣下沉,避開直吹床/沙發。
- 勿緊貼樑下或正對短牆易回旋;機上緣離天花≥10cm。
回風與門縫
- 冷氣門關時,門下留8–12mm縫或加回風口,不要把冷氣困在房內一角。
- 櫃體/窗簾勿遮住進風口;濾網可快拆才便於清潔。
銅管、抽真空與排水:三大安裝生死線
銅管與落差
- 長度:依廠規(常見 3–15m),越短越少轉彎越好。超規需加冷媒、效率仍降。
- 保溫:銅管全程保溫並防水膠帶纏繞,接縫以彈性膠收邊防結露。
抽真空
- 專用真空泵**≥15–30 分鐘達規範真空度;關機保壓觀察**無回升。
- 省略或走過場=含水/含氣,壓縮機壽命與效率直接腰斬。
排水
- 一路下坡、不折扁;穿牆口以彈性材料收邊。
- 吊隱/長距離可加排水泵與二次排水;室外端防蟲網不可太密。
電源與安全:別讓電工成為短板
- 專用回路+接地+RCD;插座避免在機背正後方被擠壓。
- 線徑依銘牌電流與距離選擇;走線避熱源與尖銳邊。
- 室外端子盒滴水環與上走下垂避免雨水回滲。
仍覺得不涼?十大快篩排查
- 容量偏小/熱負荷高(西曬、開放格局)
- 外機散熱差(被包、回風)
- 抽真空不足/冷媒量異常
- 銅管過長/落差過大/保溫破損
- 出風回風動線不良(門縫太小、家具擋風)
- 濾網/冷排厚垢(風量下降)
- 室外機鰭片積塵油汙
- 室內濕度過高(先除濕或降低滲風)
- 窗簾/隔熱未做(西曬爆表)
- 設定錯誤(風向向下直吹、風速過低)
結論|先把「熱」與「風」理清,冷才會來
最省錢的「換機」其實是裝對機+裝好機。以熱負荷決容量,給外機足量散熱,確保銅管/抽真空/排水到位,再用正確風向與良好氣密輔助,體感溫度與電費自然回到舒適區。
FAQ|壁掛式冷氣安裝與不涼常見問題
Q1:變頻一定比較省電嗎?
在容量匹配+外機散熱佳前提下較省;偏小或散熱差,變頻也會耗電。
Q2:不涼先加冷媒可以嗎?
不行。先查洩漏/抽真空/銅管長度與保溫,亂加只會掩蓋問題。
Q3:外機可以裝在封閉陽台嗎?
不建議。若必裝,需放大進排風面積並保留維修側開口。
Q4:出風直吹人才涼?
短暫涼但體感不均且易不適。風向向上讓冷氣均勻下沉更省更舒適。
Q5:門縫一定要留嗎?
是。關門使用時門下留 8–12mm或設回風口,否則房內壓力不平衡。
Q6:抽真空一定要多久?
視環境與設備,但≥15–30 分鐘+保壓觀察是基本;要求紀錄。
Q7:銅管越粗越好?
需符合機型規格;過粗/過細都會降效與影響回油/壓力。
Q8:為何濕度高時特別不涼?
高濕空氣帶走熱量慢;先除濕或提高風量+循環,體感會顯著改善。
Q9:室外機可以加百葉遮醜嗎?
可,但四面通風且不回風;百葉間距要大,並保留維修口。
Q10:多久清洗最剛好?
濾網 2–4 週、室內機 6–12 個月深洗、室外機 6–12 個月;重度環境(沿海/油煙/粉塵)縮短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