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型冷氣清潔懶不得!出現這3大警訊就該動手洗了
「吹不涼、好臭、還在滴」其實都在提醒你該清洗了
台灣濕熱、粉塵與油氣多,窗型冷氣一旦過濾與散熱路徑被堵,涼度下降、耗電上升,還會把霉味一路送進室內。
別等到壓縮機過勞才後悔;抓住3 大警訊與對應清洗法,最省錢也最有效。
3 大警訊 × 成因 × 立即對策
警訊 1:風弱不涼、降溫變慢、電費變高
- 可能成因:濾網積塵、冷排(蒸發器)髒堵、風輪黏垢、室外側熱排散熱差。
- 快速檢查:回風口吸力小、出風溫降幅小,供回風溫差 ΔT<8°C。
- 立即對策:洗濾網 → 吹洗冷排與風輪 → 室外側鰭片除塵整直(翅片梳)。
警訊 2:一開機就有霉味、潮味或酸味
- 可能成因:冷排/風輪霉菌、排水盤積水發臭、機體長期潮濕。
- 快速檢查:面板內側發黑、排水槽有黑膜、停機後異味更重。
- 立即對策:中性發泡清潔刷洗冷排與風輪、排水盤殺菌;停機前 10 分開送風風乾。
警訊 3:機身滴水、牆面/窗檯濕痕
- 可能成因:排水孔堵塞、機體未向外微傾、鰭片結露外溢。
- 快速檢查:外側集水盤無流出、內側積水聲;機身水平尺顯示未外傾。
- 立即對策:通排水孔、清水盤與導流槽;調整機體向外傾 1–3°(約 5–10 mm)。
30 分鐘快保養(居家可執行)
- 斷電拔插頭,鋪防滴布與集水盆。
- 拆前面板與濾網:以清水+中性洗劑沖洗;完全晾乾。
- 清冷排(室內側):噴空調專用中性泡沫,靜置 3–5 分鐘,由上而下刷洗;切勿用強鹼或硬刷。
- 清風輪:以長毛刷與布條配合清潔劑,旋轉邊擦;避免水直噴電機座。
- 排水盤與排水孔:拔除毛屑黏泥,細管通孔,最後以清水測試流暢。
- 外側熱排鰭片:軟毛刷除塵,翅片歪曲以翅片梳整直;避免高壓水直沖。
- 乾燥:裝回濾網,通電開送風 10–15 分鐘風乾冷排與風輪。
- 檢核:量供回風溫差,目標 ΔT 8–12°C;噪音與異味應顯著改善。
工具清單:中性空調清潔劑、軟毛刷/長毛刷、布條、細長通管、翅片梳、手套與護目鏡。
何時要做「整機深洗」(拉機清洗)?
- 風輪厚垢像泥皮、快保養後仍有霉味/風弱。
- 機身內部大量積塵/油污(靠近廚房/臨大馬路)。
-
反覆滴水、排水盤長期發黑。
注意:整機拉出需兩人操作、固定支撐,避免高處坠落;遮蔽電控盒與馬達後再低壓沖洗。遇電路維修、銅管滲漏或馬達異音,直接交由專業。
保養週期與小技巧
- 濾網:每 2 週(旺季/臨馬路每週)。
- 室內冷排+風輪:每 3–6 個月。
- 室外熱排/排水系統:每 3 個月檢視,6 個月清洗。
- 停機除濕:每日最後一次使用,改送風 10–15 分吹乾內部,抑制霉味。
- 遮陽降負荷:白天拉簾降日照,減少結露與能耗。
常見 NG 與避坑
- 強鹼/高壓水柱直噴 → 腐蝕鰭片、打壞馬達與電控。
- 未斷電就拆洗 → 觸電風險。
- 酒精、精油亂噴 → 易傷塑料、還可能引燃。
- 內外水平相同 → 排水回流必滴水;務必向外微傾。
- 只洗濾網不洗風輪 → 風量仍上不來、異味回潮。
結論|清潔到「風輪+冷排+排水」,涼度回來最有感
窗型冷氣的關鍵在氣流通暢與乾燥排水。看見不涼、異味、滴水任一警訊,就依本文的快保養處理;若仍無改善,安排整機深洗。
把週期與避坑養成習慣,你會同時得到更涼、更靜、無味、更省電的體感。
FAQ|常見問題
Q1:可以用高壓清洗機直接對著百葉沖嗎?
不建議。高壓水會翻折鰭片、濺入電控,改用低壓沖洗+刷洗較安全。
Q2:市售萬用清潔劑可以噴冷排嗎?
避免強鹼或含溶劑配方,選空調專用中性泡沫,並確實清水帶走殘液。
Q3:為什麼清完還是有味道?
多半是風輪與排水盤仍有生物膜或積水;補做風輪細清與排水殺菌,再以送風風乾。
Q4:滴水是因為冷媒不夠嗎?
通常不是。窗型機滴水多因排水堵塞或傾斜角錯誤;先排除這兩項再檢修冷媒。
Q5:多久需要請專業到府?
一般住家6–12 個月一次深洗;靠馬路、寵物或油煙環境可3–6 個月一次。
Q6:長期只開除濕會比較乾淨省電嗎?
不一定。除濕長開易過乾或結霜,效率也不一定高;以26–27°C 自動風較穩定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