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氣使用健康指南|開機時如何通風避免結核菌滋生
結核菌以空氣/飛沫核為主途徑,可在空氣中停留數小時;提高換氣與稀釋污染空氣是關鍵控制手段。
醫療防疫指引將「通風(含自然/機械/HEPA 循環)」列為核心環境措施之一。
單純開冷氣多為室內循環,無法引入新鮮空氣,須搭配通風策略。
先懂原理:冷氣≠通風
· 多數家用分離式冷氣不引入室外新風,主要是把室內熱量搬到室外、在室內循環空氣;若要新風,需另設新風機/有新風口之機型。
· 通風(Ventilation)的意義是用室外新鮮空氣稀釋室內污染,或用HEPA 濾淨循環達到等效換氣;醫療防疫也建議優先提高換氣率。
開機流程:居家/辦公可落地的「5步通風法」
Step 1|先做 10–20 分鐘強通風
· 對角開窗+電扇排風或啟動抽風機,形成穿堂風,把「舊空氣」先帶走。
· 參考醫療單位換氣概念:換氣次數(ACH)越高,污染移除越快;例如 6 ACH 約 69 分鐘達 99.9% 移除、12 ACH 約 35 分鐘(理想混合假設)。
Step 2|關窗、啟動冷氣降溫
· 溫濕度穩定後,冷氣效率最佳;若悶熱持續,可維持微開窗+排風(視戶外熱濕度/噪音調整)。
Step 3|持續「小流量」新風或等效換氣
· 新風機/全熱交換器(HRV/ERV):持續少量引入室外空氣。
· HEPA 空氣清淨機:擺在活動區域,氣流路徑避開直吹人群;WHO 亦將HEPA 循環列入 TB 通風控制選項之一。
Step 4|在高風險/人多時加碼 UVGI
· 上室紫外線殺菌(UVGI)可作為通風的補充,對 TB 的空氣消毒有效,但須專業設計與維護。
Step 5|維護清潔與個人防護
· 冷氣濾網、冷凝器與排水盤定期清潔,避免微生物滋生;疑似傳染者佩戴外科口罩屬源頭控制。
不同場景的通風+冷氣組合拳
一般住家(小家庭)
· 先強通風→開冷氣→維持低速新風/HEPA。
· 濕度以 40–60%RH 為宜(提升體感與空調效率;過高易黴生)。
小型辦公/教室
· 每節/每小時定時全開窗數分鐘,下課/休息加強通風。
· HEPA 清淨機以 CADR 與空間體積計算「等效 ACH」,目標越接近 6–8 ACH 表現越好;如再搭配上室 UVGI可進一步提升空氣安全邊際。
候診/人潮空間(風險較高)
· 盡量提高新風量與總 ACH;配合源頭控制(口罩、咳嗽禮節)與環境控制(通風、HEPA、UVGI)的「多層防護」。
選配與佈置要點
設備選擇
· 新風/全熱交換器:兼顧溫溼度與新風;選型看外氣量、能耗。
· HEPA 清淨機:挑選標示清楚、濾材可追溯,依房間體積計 CADR。
· UVGI:僅由專業人員評估安裝(天花高度、反射、維護)。
風口與氣流
· 冷氣出風避開直吹人群;清淨機進出風不被家具阻擋。
· 以「污染源→排出」為路徑,減少短路或「渦流死角」。
維護週期(居家參考)
· 冷氣濾網:2–4 週清洗一次(梅雨/高粉塵期更頻繁)。
· 室內機深清:每 6–12 個月依環境安排。
· 清淨機 HEPA:依指示燈或時數更換;定期吸塵前置濾網。
· 新風/HRV 濾網:依灰塵量 3–6 個月檢/換。
常見迷思破解
· 迷思 1:開冷氣就等於有新鮮空氣 → 多數家用冷氣只是室內循環,需要額外新風或開窗通風。
· 迷思 2:只有醫院才需要換氣 → 各類建築提高換氣都能縮短污染滯留時間,是通用的「風險降低」策略。
· 迷思 3:UV 灯會傷害人體 → 上室 UVGI採「上層照射、下層安全」設計並專業調校,可兼顧效果與安全。
結論:把「冷房」變成「健康空氣管理」
防範結核菌等空氣傳播病原,關鍵不是「要不要開冷氣」,而是把冷房、通風與空氣清淨整合:先強通風再穩定降溫,持續適量新風或 HEPA 等效換氣,必要時加上室 UVGI與良好維護。
這套組合能在居家與辦公都大幅降低暴露風險;若出現慢性咳嗽或接觸史,請儘速就醫評估與遵從公衛指引。
FAQ|冷氣與結核菌相關常見問題
Q1:只有開窗就夠了嗎?
A:短時間強通風能快速稀釋,但穩定時段仍建議搭配新風/HEPA維持等效換氣,特別是密閉、多人或長時間停留的空間。
Q2:家中分離式冷氣能「加新風」嗎?
A:原機多不具新風功能;可外加新風機/HRV或以微開窗+排風折衷。
Q3:要做到多少換氣才算安全?
A:越高越快稀釋污染。參考 CDC 表:6 ACH 約 69 分鐘達 99.9% 移除、12 ACH 約 35 分鐘(理想混合下)。家用可用HEPA+新風提升等效 ACH。
Q4:UVGI 值得投資嗎?
A:在人多/高風險或換氣不足空間,上室 UVGI可作有效補充;需專業評估與維護。
Q5:有疑似 TB 個案在家中時怎麼辦?
A:優先源頭控制(口罩、咳嗽禮節)、提高換氣、HEPA/UVGI 補強,並遵循醫療與公衛單位的隔離與就醫建議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