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氣室外機周圍別堆雜物!保持空氣流通才能順利散熱
外機像一顆「熱風機」,要的是暢通的進出風
分離式冷氣的室外機負責把室內吸走的熱量吹到戶外。
進風受阻或熱風被「吸回去」,壓縮機就會高溫高壓、效率下降,更耗電、壽命縮短。
與其只清洗室內機,不如先把外機的風道與淨距處理好,效果立刻有感。
為什麼一堆雜物=更耗電?(風路原理速懂)
- 外機的側後方進風、前方出風(多數機型),需要連續的新鮮空氣。
- 若前方有牆或柵欄,熱風折返到進風面=回風,冷凝溫度升高→壓縮機更吃力。
- 風阻↑ → 風量↓ → 散熱差 → 跳高壓保護、變頻長時間滿載,噪音與電費一起上來。
建議淨距表(通用參考;以廠牌規範為準)
三種常見擺放情境與正確做法
A. 陽台/騎樓
- 勿緊貼落地窗:前方留≥100 cm,避免熱風回吹室內。
- 百葉/柵欄:選通風率≥60%、葉片朝下擋雨但不擋風;與外機面距≥20–30 cm。
- 地漏排水:外機滴水與清洗水有去路,避免積水生鏽。
B. 屋頂
- 加高底座 10–15 cm:防積水、利風道;加抗震/防颱束帶。
- 避開熱源:別靠太近排油煙口、熱水器排氣;避免熱空氣循環。
- 遮陽棚:做上方遮陽不封側面,夏季出風溫度更穩。
C. 地面/花園
- 離牆離植栽:周邊剪除50 cm內高植栽;落葉易堵鰭片。
- 防寵物毛/昆蟲:可用5–10mm金屬網防大型雜物,但切勿包滿,至少保留三面完全通風。
「外機套」與裝飾罩可以嗎?
- 全罩密閉=不行:只適合停用季節防塵,運轉時嚴禁。
-
裝飾罩:需滿足
- 出風面開口面積 ≥ 外機前面積的 2 倍;
- 進風側總開孔率≥60%;
- 留維修可拆面與足夠淨距;
- 熱風導向上方或遠離進風,避免回風。
遮陽有沒有用?(有,但別擋風)
- 夏季被日曬的外機殼會升溫,頂部遮陽棚可減輕熱負荷;
- 原則:只遮上方、不封四周;棚緣離外機上蓋≥30–60 cm,確保抽風不受阻。
判斷「散熱不良」的五個徵兆
- 出風口吹來很熱且滯悶,前方地面長時間發燙。
- 室內機不夠涼、運轉久不降溫,電費上升。
- 外機低頻嚎叫/高頻爆衝、頻繁啟停或跳保護。
- 夏夜還是很吵,風扇長時間高速。
- 外殼發黃烤熱、塑件異味(需檢修)。
裝修/改造時的風道設計提醒
- 外機房/收納櫃:若非開放式,需設進風口+出風口分離,並在出風口加導流至室外。
- 強制換氣:密閉空間可加抽風機,風量≧外機風量(洽廠牌資料);但優先考慮開放式設計。
- 電源與排水:保留專用迴路與斷路器、外機排水引流,不讓水回灌牆體。
結論|把「風道清出來」,冷度、靜音與壽命一次回來
室外機散熱好壞,決定了冷房效率、耗電與耐用度。
記住三件事:足夠淨距、杜絕回風、保持可維修。不囤物、不硬包、不擋出風;搭配季節清洗與防颱固定,你的冷氣才是真正「越吹越省、越用越久」。
FAQ|室外機通風常見問題
Q1:前方只有60公分,夠嗎?
小型機可勉強,但愈開闊愈好。若無法增加距離,考慮導風板把熱風帶離,並確保側後方進風不被阻擋。
Q2:可以把外機藏在格柵櫃裡嗎?
可以,但需高通風率(≥60%)、大面積出風口與可拆維修面;櫃內不可另堆物品。
Q3:外機可擺盆栽降溫嗎?
盆栽請離外機≥50 cm,避免葉片吸入與遮風;澆水避免濺入電氣部位。
Q4:颱風來怎麼辦?
提前移除可飛散物、加固束帶;停電後重啟前檢查葉片阻擋物與固定螺栓。
Q5:外機常滴水正常嗎?
除霜或濕度高會有冷凝水,引流到地漏即可;若為油跡需檢查冷媒滲漏。
Q6:可以噴清潔劑洗外機鰭片嗎?
以清水或中性劑為主,避免強酸/強鹼;水柱低壓斜沖,別直射電控與風扇軸承。
Q7:噪音很大是散熱不良嗎?
可能。先清場與沖洗鰭片、檢回風;若仍大,檢查風扇不平衡、軸承或固定鬆動。
Q8:能共用外機平台堆雜物嗎?
不行。平台是設備專用面,堆物會擋風、導致振動與安全風險。
延伸閱讀: